4月29日,湛江干休所開展了關愛空巢獨居老人家庭幫扶活動,3位志愿者與3位空巢獨居老人建立了“一對一”長期幫扶關系。
解救及時 煤氣泄漏命懸一線
5月17日上午大約9點左右,居住在湛江市解放西路南柳花園舊樓二樓的空巢獨居老人范秋萍正在家中睡覺,與其同居一幢樓的結對幫扶志愿者鄭京京的媳婦路經二樓時,聞到屋里飄出濃濃的煤氣味,敲門也無人應答,便及時撥打110及119急救電話,新村消防中隊接到報警后,立即趕往現場查看。剛到樓下,消防官兵便聞到一股濃烈的煤氣味,指揮員立即下令疏散周邊群眾并設置一條水帶干線待命。為防止破拆鐵門過程中產生火花引發爆炸,消防官兵在水槍水霧的掩護下,利用專業工具強行將房門破拆并進入屋內及時排除險情。此時,被吵醒的范奶奶才從內屋走出來,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吹椒赌棠唐桨搏@救,鄭京京一家人才松了一口氣。幸虧此次險情發現及時,處置迅速,否則后果堪虞。
今年84歲的范秋萍老人自老伴走后一直過著獨居生活,兩個兒子每日輪流送飯給老人。老人因長期獨居,現已患有輕度老年癡呆癥,安全意識極差。社會關注、單位愛護、鄰里幫扶是一方面,子女把患病老人接回家中同住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
鄰里溫暖 同是空巢互助互愛
今年81歲的空巢獨居老人朱少霞與76歲的陳傳琴是上下樓的鄰居。退休后陳傳琴與老伴喻鴻飛一起生活,他們的女兒大學畢業后在東莞工作,他們也成了“空巢”家庭。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同是“空巢”家庭,卻建立起了互助互愛的友誼。朱少霞老人的兒子隔三差五過來看望母親,老人生活尚可自理,每天晚上獨自一人在院里散步,鍛煉身體。獨居的生活讓老人逐漸養成了獨來獨往的生活習慣,但生性樂觀的陳傳琴卻是一位熱心人,她時常主動找朱少霞老人聊天談心,噓寒問暖。她們之間有一個特殊的“約定”,就是當朱少霞身體不適或發生緊急意外時用竹竿敲打天花板,這樣住在樓上的陳傳琴就能為她提供幫助了。
在朱少霞老人的心里,也許點滴的關懷更能沁入她那遠離喧囂的孤獨世界。
情同一家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今年76歲的空巢獨居老人王世敏教授,干休所院子里的小朋友們都喜歡親切地叫她“王奶奶”,原因是她和她的老伴胡人源校長非常喜歡和院子里的孩子交朋友,經常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孫子一樣帶到家里玩。去年胡校長因病去世,王奶奶因此愁腸寸斷,終日郁郁寡歡。
王奶奶的獨生女兒在湖北宜昌工作,平時難以照料父母的生活。邱文霞一家平日里與王奶奶家關系甚好,文霞的兒子小俊放學后經常跑去胡爺爺家玩耍和學習,久而久之兩家人感情便親如一家,沒有親孫子的二老便把小俊當成了自己的孫子看待。文霞的愛人是警察,幫王奶奶家修理水龍頭,更換燈管等修修補補的瑣碎活那是家常便飯的事。王奶奶是南京人,素日里最愛親自做茶葉蛋和包餃子。當她做好香噴噴的茶葉蛋或餃子后就會挨家挨戶地送給院子里的小朋友們吃。
在文霞一家如同親人般的關心和大家的幫助下,王奶奶漸漸走出了失去老伴的陰影,現在她又開始忙活著給她的小朋友們做美味可口的茶葉蛋和餃子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碑斏鐣c單位普遍關注“空巢”老人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的同時,身為子女的我們是否應該反思自己家中的親人是否正在“空巢”,自己的未來是否也將面臨“空巢”。社會關注、單位愛護、鄰里幫扶只是解決空巢獨居的權宜之計,子女把患病或獨居老人接回家中享受親情和關照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
【背景鏈接】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边@是世紀老人冰心在她的名作《空巢》中引用白居易《白香山詩集》里的一首詩,這部創作于1980年的短篇小說,卻映照出了當今中國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的寂寞晚景。
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78億,是全球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近3億,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這意味著屆時將有超過兩億的空巢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