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簡稱“中國熱科院”,以下使用簡稱)隸屬于農業農村部,是我國唯一從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的國家級綜合性科研機構。創建于1954年,前身是設立于廣州的華南熱帶林業科學研究所,1958年遷至海南儋州,1965年升格為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1994年更為現名。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葉劍英、董必武、王震等,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先后來院視察,為熱作事業發展傾注了殷切期望和關懷。
經過傳承創新與發展,中國熱科院現在???、儋州、三亞、湛江、廣州等地建有5個院區,建有三亞研究院、廣州研究院、廣西研究院、云南研究院、四川攀枝花研究院,設有14個科研機構,2個附屬機構,1個院本級,土地面積6.8萬畝。擁有國家重要熱帶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儋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熱帶植物種質資源庫、農業農村部綜合性重點實驗室等88個部省級以上科技平臺和5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與16個國際組織、37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和教學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有8個不同類型的熱帶農業科技國際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13個境外農業試驗站,構建了熱帶農業走出去信息共享平臺,基本形成熱帶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網絡。舉辦或承辦各類技術培訓班100多期,培訓來自非洲、亞洲、大洋州、拉丁美洲99個國家的學員4000多名。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熱帶農業研究培訓參考中心”。
中國熱科院秉承“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先后承擔了“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等一批重大項目和FAO、UNDP、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際組織重點資助項目,主導天然橡膠、木薯、香蕉等3個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取得了包括國家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近50項國家級科技獎勵成果及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1000多項,培育優良新品種300多個,獲得授權專利2100多件,獲頒布國家和農業行業標準500多項,開發科技產品300多個品種,推動了重要熱帶作物產量提高、品質提升、效益增加,為保障國家天然橡膠等戰略物資和工業原料、熱帶農產品的安全有效供給,促進熱區農民脫貧致富和服務國家農業對外合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歷經60余年的發展,中國熱科院已建立學科齊全、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熱帶農業“領域+學科”科技創新體系。創新領域涵蓋熱帶經濟作物、南繁種業、熱帶糧食作物、熱帶冬季瓜菜、熱帶飼料作物與畜牧、熱帶海洋生物等大農業范圍,設有作物學、植物保護和農業工程等17個一級學科、51個二級學科。部分優勢學科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植物與動物科學、農業科學2個重點學科進入全球ESI前1%學科?,F有在職職工3700多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00多人,博士400多人,享受政府特貼專家、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中央聯系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萬人計劃”人選及中華農業英才獎獲得者等高層次人才180多人次,入選中國熱區省份高層次人才600多人次,面向海內外聘請了13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其中柔性引進中國兩院院士10人、外籍院士3人。
進入新時代,中國熱科院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造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重要指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創建世界一流的熱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熱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熱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基地、熱帶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熱帶農業國際合作與交流基地和熱帶農業試驗示范基地為目標,堅持“開放辦院、特色辦院、高標準辦院”的方針,全面提升熱帶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能力。立足中國熱區,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以全面推進熱帶農業科技創新為主線,建設區域創新中心,持續提高熱帶農業科技區域貢獻率。面向世界熱區,按照“一帶一路”建設總布局,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不斷提升熱帶農業科技國際話語權。穩步推進建成開放共享的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成為世界熱帶農業主要的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