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生發,春山可望。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要聚焦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引起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簡稱中國熱科院)廣大干部職工的強烈反響。熱帶農業科技工作者們紛紛表示,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充分發揮全國綜合性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最高學術機構優勢,全面學習貫徹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進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建設,科技支撐熱帶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高水平熱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推進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建設
早在201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中國熱科院興隆熱帶植物園時,強調“要將熱帶農業融入大農業格局之中,持續推進熱帶農業現代化發展?!?/p>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調研時提出“打造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隨后,農業農村部與海南省政府簽署《共同推進海南農業農村改革開放備忘錄》,明確“依托中國熱科院等單位建設開放共享的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
多年來,作為是全國綜合性熱帶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熱科院積極作為、主動擔當,及時成立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總部規劃建設領導小組,深入研究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運行體制機制,扎實推進前期工作。納入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建設規劃項目共8個。
同時,中國熱科院科技創新各項重點工作落地見效,先后獲批9個國家級和部省級創新平臺、7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設立4個新型研發機構;柔性引進13名院士,推薦認定500多名國家級、部省級專家人才,獲批建設11個院士工作站和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國內外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加快建設科教融合體系,為早日建成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打下堅實基礎。
支撐熱帶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國家天然橡膠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熱科院橡膠研究所所長黃華孫帶領的橡膠樹遺傳育種團隊,就像“種子選手”一樣,致力于保持橡膠育種領域科研成果的“領跑”勢頭。一顆種子的力量不僅在于個體的破土而出,一株膠苗的力量不僅在于獨木的茁壯成長,更重要的是種苗如何長成森林,實現規模經濟效應。
4月12日,專家們像往常一樣在實驗室里忙碌著,加緊推進橡膠樹基因組育種研究,專家們通過自主培育橡膠樹優良品種,實現推廣種植。黃華孫告訴記者,目前團隊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熱帶作物高效育種技術與品種創制”,構建橡膠樹遺傳轉化、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和細胞工程育種等新型育種技術,加快選育橡膠樹抗寒高產新品種。
優質高產橡膠示范基地。
據統計,目前橡膠樹優良品種累計在海南推廣280余萬畝,占全省植膠總面積的35%以上;以熱研系列品種支撐海南植膠區和廣東植膠區實現品種升級,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使產量增幅超20%,年增加產值1.3億元;推動國內主要植膠企業在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基地40多個,總面積20多萬畝,增加效益3000萬元。
近年來,中國熱科院橡膠研究團隊在國際上率先突破了橡膠樹體胚苗規?;庇夹g,構建橡膠樹次生體胚高效再生體系,建立了世界首個橡膠樹體胚苗規?;a線,年生產能力超過100萬株。早期種植的組培苗基本實現提前1年開割,相對芽接苗增產20%;建立的“熱研7-20-59”組培苗與香蕉“寬窄行”高效間作模式,每畝平均節本增效4800元。
中國熱科院因橡膠而生,經過68年的傳承和發展,橡膠成為科技支撐我國熱帶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熱科人將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團結協作,久久為功,突破熱帶農業科技創新“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積極扛起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責任與擔當,繼續在科技支撐我國熱帶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科技外交方面貢獻力量。
助力熱帶生物多樣性保護
2020年初至今,中國熱科院“大型真菌資源與利用研究”科研團隊在海南熱帶雨林發現8個大型真菌新物種,并將新物種以海南地名命名后進行公開發表,分別是“海南炭團菌、五指山炭團菌、尖峰嶺炭團菌、繭孢炭團菌、青岡炭團菌、雪香蘭葉生炭角菌、海南山胡椒葉生炭角菌和海南大頭茶葉生炭角菌”
海南大頭茶葉生炭角菌。
從2016年起,科研團隊負責人馬海霞博士帶領科研人員先后50多次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進行調查,共采集標本3000余號,拍攝生境照片2000余張。毫無疑問,中國熱科院在真菌資源研究領域下足了苦功夫,而一次又一次科研成果的問世,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海南這個“天然菌種庫”。
“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海南熱帶雨林成為一個天然的菌種庫,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大型真菌通常是指肉眼可見、徒手可摘的真菌,也就是廣義上的蘑菇,多數為擔子菌門、少數為子囊菌門真菌,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瘪R海霞說,它們形態各異,生活習性多樣,從高溫多雨的熱帶,到白雪皚皚的高山寒帶,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
大型真菌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在林業保護、醫藥、農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馬海霞博士表示,發現于吊羅山熱帶雨林的雪香蘭葉片、海南山胡椒葉片和海南大頭茶葉片上的3種炭角菌新物種,該屬種類含有萜類、生物堿、甾醇和聚酮等次級代謝產物,具有抗氧化、抑菌和抗腫瘤等藥理活性,對其進行研究有望發現極具藥用開發前景的創新藥物。
不止于對大型真菌資源開展調查、收集和評價等工作,這些年,馬海霞和團隊還將研究的觸角延伸至大型真菌產業化。他們選育馴化了適合熱帶地區栽培的食藥用真菌,致力于解決熱區食藥用菌工程技術難題,在海南、廣西等地建立食用菌生產栽培示范基地,開展食用菌栽培農業科技人員培訓,促進熱區特別是海南省食用菌產業提檔升級。
新物種的發現,是中國熱科院致力于植物資源保護和創新利用的一個縮影。作為熱帶農業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熱科院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為科技支撐中國熱帶農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下一步,將大力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努力打響特色農業品牌,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國家熱帶農業科技事業高質量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報道鏈接:牢記總書記囑托 中國熱科院持續推進高水平熱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farmer.com.cn)